English / 中文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6-04
5月23日至26日,“京杭信息科技名师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两地信息科技名师60多人齐聚北京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交流研讨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学习 转化 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技学科的责任与担当”。研讨会分为成果展播、学术论坛、实践论坛和高科技企业论坛四部分,采取现场+线上直播方式举行。
研讨会的核心部分是京杭两个工作室研究成果交流,北京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聚焦学生认知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视角,分别以信息科技课程“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和“新教师、优青、区骨和市骨”共讲一节课两种方式的研究成果展示,分享北京名师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研究成果。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班成员从同课异构视角展示了浙江初中信息科技教研成果。与会的特级教师和教研员也给予了精彩的专家点评。
学术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分享了他对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教育者首先应在认知层面上拥抱变化,消除对新技术的焦虑,认识到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思维方式、学习模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重塑。”
汤丰林指出,名师培养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人技能的提升,更重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与领导力培养,塑造一批能在数字时代引领教育变革的研究型教师。
学术论坛邀请了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李冬梅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人教版《信息系统与社会》主编林众就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资源设计、教材解析等做学术报告。
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信息科技学科负责人徐光涛教授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我们有责任引领教育创新,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本次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共同探讨信息科技教育的最佳实践。”
北京教育学院于晓雅教授主持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创新教育理念,致力于推动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走实走深。据悉本次研讨会的在线成果展示环节吸引了4300多人次观摩。
北京市“十四五”中小学卓越教师校长研修项目学术统筹负责人李怀源鼓励教师持续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强调提炼成果要更纯粹,增强学科观点和关键问题解决的意识,应关注自身短板,以促进教育的深层变革和实效提升。
5月24日研讨会的实践论坛环节京杭名师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观摩信息科技学科“人工智能+学科”的教学探索,工作室实践导师、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袁中果系统介绍了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体系。
在高科技企业论坛环节,京杭名师参加中关村互联网创新教育中心举办的第十届“科技+教育”创新周活动,听取了专家有关数智技术赋能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参观企业展台并进入高科技企业考察交流,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直观感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对于“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324189944323549832&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ab01edad5c0a82320000x&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832418994432354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