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北京市启动开发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3-27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24-03-25


  3月23日,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正式启动。今年,北京市教委将组织特级教师、教研员、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共同开发包括133节体育示范课、150个“学生一日体能”优质课例在内的数字化资源,破解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实际问题,助力学生“长得棒棒的、练得壮壮的”。

  此次启动的项目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学院承担,旨在深入落实“实施学校体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行动”核心任务,提升体育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和学科育人能力,产出适用于首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资源。

  “跑得不够快”“跳得不够远”“力量有点弱”……为了破解北京市对中小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诊断得来的学生体能弱点、痛点和堵点,该项目设置了两个子项目。

  “双新单元大集体教研场景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子项目聚焦素质导向的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体育、体能和跨学科主题活动课程内容。从今年4月开始,项目组邀请体育名师们走进海淀、朝阳、丰台、大兴、房山等区的7所实践基地校的7个班级,面向真实的学生、走进真实的课堂讲授不同单元的直播示范课,供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同步在线学习。

  “学生一日体能沉浸式场景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子项目以学生一日学习生活为场景,针对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设计了晨跑、课间微运动、大课间体能健康操、课后服务体能挑战、家庭体能锻炼和体测日体能模拟赛等六个主题的案例开发。记者注意到,在该子项目的教学资源开发任务单中,不仅设置了学校走廊、家中客厅、放学路上等场景,还包含了体测现场流程模拟等场景。

  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介绍,这些模块设计意在破解体育教师落实新课标、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课程教学难题,为体育教师有效落实新课标与育人要求、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素养提升提供更丰富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在线直播观摩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方便体育教师更灵活得安排教学工作与专业学习,为他们提供向名师、卓越教师学习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一日体能资源的开发,引导家长融入孩子体育运动,树立起‘把陪孩子锻炼当成家庭里的头等大事之一’的意识,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担当起孩子体育锻炼的管理者、模范者、志愿者和指导者。”潘建芬说。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永凯表示,北京教育学院紧跟基础教育发展形势,总结传承70年办学经验,不断探索干部教师培训新思路、新方法,在国际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从新任教师、青年教师到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分层分类分岗教师培训体系。学院体育学科团队形成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在“1+2+13+N”专项模式下突显了“场景真、任务实、方法新”特征。他提出此次培训,一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新的研修方式、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创生出能够辐射带动区域体育教师发展的课程资源,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应用。二是实现教学能力提升。将项目培训与岗位练兵活动、全员实训活动有机融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助力首都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三是善于运用科技赋能。把握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让新技术、新模式在场景式教学中验证、迭代,实现以智助教,以智助研。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冷传才表示,北京市把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要通过体育撬动其他四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此次场景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需要培训者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挖掘案例,在教学中丰富体育和健康课程内容,将体育生活化、将锻炼习惯化。期待培训者通过培训学有所获、学为所用,让孩子们自觉地、随时随地地动起来、练起来、快乐起来。

  (文/本报首席记者 常悦;来源:现代教育报)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245810440068079144&item_id=224581044006807914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