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是人生一大乐趣(民生网-人民日报)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12-12

2023年10月17日--民生网-人民日报

       汤丰林,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会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学习与思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校长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力。

       长期从事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管理与研究工作,汤丰林努力做好教师成长的助力者,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动力与行动。他聚焦思维领域的问题解决研究,聚焦培训研究,建立了校长培训学的基本体系,主持过多个北京市重大培训项目,曾独立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科研课题,有80余篇学术论文和评论发表,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曾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北京市干部继续教育先进个人”“北京教育学院‘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
 
       近日,在北京教育学院即将迎来建院70周年院庆之际,就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以及自己的人生感悟等有关话题,我们与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进行了一次触动心灵的对话。

       坚守一支队伍

       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和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汤丰林长期深入学校一线,调研走访过的京内外中小学有几百所。就这样一路走来,他体会到,做基础教育的干部教师培训,特别是立足于基础教育来做一些与一线校长、教师紧密相关的工作,沉下心来用心做,的确很有意义。

       汤丰林强调,教育能不能做得好,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干部教师队伍的质量上不去,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北京教育学院这些年针对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做的这些事,真正推动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是他的最大体会。

       自1953年创建以来,北京教育学院的工作一直围绕着队伍建设开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北京教育学院也多次面临要不要转型的问题,但最终坚定地坚持了下来。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学院已经合并或转型,全国所剩无几。

       汤丰林说:“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这支队伍职前接受了规范的教育,职后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院校持续跟进,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不利于这支队伍的终身成长。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别人怎么转型,我们都坚定地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该立足于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是关键。”

       多年来,汤丰林坚持在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一直埋头在琢磨这件事,热爱这件事,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说的大一点,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说的小一点,这就是人生的乐趣。把这件事琢磨清楚、琢磨透了,就是在实现理想。”

       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自己学,是“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汤丰林学以润身,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干部教师培训的理论思考上,落实在实践行动上。

       汤丰林坦言,从事了几十年的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产生了一份情,未来能够把这么多年的思考和积累进行梳理,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东西,就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这个成长的舞台,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认定一个目标

       近十几年,汤丰林的阅读涉猎甚广,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还阅读了大量中西方哲学、科学与文化经典,精读过《大学》《道德经》《坛经》《庄子》《传习录》等国学经典,也研习过《资本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生命是什么》《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等诸多领域的经典。

       另一方面,汤丰林在北京教育学院的平台上,认定一个目标,即把自己的专业力量和全部精力,集中在干部教师的培训上,全力以赴地研究、推动校长教师的成长发展。结合对禅宗参禅三重境界的独到见解,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五种形态。

       所谓参禅的三重境界,即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汤丰林提出教师成长的第一种形态是模仿型教师,即“眼中的山,眼中的水”。青年教师跟着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照着他们的样子做就行了,他们看到的“山”和“水”是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山”和“水”,还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二种形态为经验型教师,即“脚下的山,脚下的水”。青年教师在模仿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加工,这些“山”和“水”自己走过了一遍,有一些体会,成为自己的经验。

       第三种形态为学术型教师,即“脑中的山,脑中的水”。指现代的中青年教师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反思,在学术上有了一些造诣。

       第四种形态为思想型教师,即“心中的山,心中的水”。指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不仅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有情感投入进来。

       教师成长的最高的形态应该是精神型教师,即“意中的山,意中的水”,教育教学与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融为一体,他们已经具备了教育家精神。

       汤丰林常说:“一个教师最终能成长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对自己的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要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人,用一个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专业心境和情感依附,建立在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热爱和忠诚之上。汤丰林强调,教育教学技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即模仿型或经验型。如何从“术”上升到“道”,需要为老师们搭一个平台,建一些目标。

       多年来,汤丰林专注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目标,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为这条路上的人,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启示或指引。

      建立涵养型环境
 
       2023年2月,北京市教委推出中小学卓越教师涵养项目,从全市遴选出21名具有特级教师称号和正高级职称的卓越教师,提供为期三年的高质量、专业化、个性化教育培训。

       作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汤丰林有了一次深度思考的机会。他认为,随着北京市中小学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也有了普遍提高,教师们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已经今非昔比,如果还停留在传统培训的思路上,不符合这个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要求,应该由过去的培训样态,转型到现在的涵养样态。

       他对涵养做了研究与思考,认为,涵养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彼此身份地位的尊重。在新的教师结构和素养之下,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打破这个师生关系,打个比方,就如同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在共同建造一个营养池,大家共同贡献营养,并共同从池子中吸取营养,这就是涵养。

       汤丰林认为,干部教师的培训有三个样态,即培训——研修——涵养。培训在这个时代的追求应该是通过培训研修活动让老师爱上学习,从培训知识技能转向推动自主学习。今天的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因为后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前者在理论上则有特长,两者相互合作,一起在涵养的环境中共同贡献智慧,共同学习提高。大家在共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课程,根据成长进步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

       汤丰林提出过一个观点:培训要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行动,这对培训者来说是一个更高标准的追求。传统的培训主要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培训不仅要激发老师自主学习,而且培训者和被培训者要共同推动自主学习,一起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贡献智慧,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高质量培训的最终形态应该是建立在自主选学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全面意义上的自主选学很难实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建立涵养环境应该是途径之一,这样可以让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不增加过大负担的前提下持续性地学习提高。

       涵养环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即建立网络资源。北京教师学习网正在建立一个资源平台,为老师们提供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包括国家教育智慧平台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未来可以预留30-40%的课程,让老师到网上学习,给老师自由度。

       第二个条件,立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推动教师用研究的思维去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要让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人生的伴随状态,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研究的思维和视角来解决。具体地讲,就是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学术界怎么讲,其他的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当一个老师关注学术领域、关注其他人的经验,就是研究的视角。把这些东西汇总起来,进行加工提炼,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研究。中小学教师从学术的角度写一个案例或课堂反思,就是研究。

       第三个条件,推动教师“大阅读”。阅读是一个教师的必修课,“大阅读”就是要解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问题,从不同视角读书,读学生,读同行。当好老师是一个十分谦虚,又是一个站位很高的角色。当一个教师认为自己很优秀的时候,就意味着开始退步了。

       目前,北京教育学院正在建立干部教师学习的新生态,建立涵养型的环境。在北京教育学院,无论哪一个项目,每个学员都要有自己的必读书目,而且读完之后要自己来讲。读完一本书,自己能讲出来的时候,表明自己进行了加工,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那就是转化为实践了,这就是读书与实践转化相结合。

       几个关键词

       谈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有什么建议?汤丰林沉思了片刻之后,提出了几个关键词——目标、读书、研究、写作、语言表达。

       关于目标。教师的成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所有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最核心的是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教师的发展就不会受到限制。教师的成长过程既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又要面对现实,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都要有教育家的情怀,有教育家的精神。

       关于读书。汤丰林建议教师要下大功夫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是最生动的教材,是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教师要静下心来读一些专业书和专业之外的书,读点历史,读点哲学,精读一些中西方的经典。一本好书,一段阅读体验,将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他深感欣慰的是,近年来,走进一线教师们的办公室,发现他们的办公桌上除了课本和教辅等专业书之外,还多了一些“课外书”。

       关于研究。教师要做一点研究,用研究的思维和态度,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汤丰林一直主张教师要勤反思,坚持写反思日记,每周写一篇反思日记对自己就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本身就是研究。别把研究看作高大上、不可企及的事情,牛顿等大科学家就是通过日常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研究的态度很重要。教师要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做一些思考,用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职业。

       关于写作。汤丰林建议教师要写点东西,要勤于写作。写作对教师的知识加工、转化,对自己所研究事情的固化、系统化有好处。听大师的课,上再高级的培训班,自己不练就是零。那些优秀的教师不仅爱读书、爱琢磨,还爱写作。反思与总结就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一番去粗取精的过程,使之上升为理性的经验或形成指导实践的理论。

       此外,教师还有一个基本功要不断加强,即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职业就是言传身教,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很重要。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能够用精准的语言把自己的知识、要求和思想传递出去,不仅要让听者理解、学会,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化为对方的行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汤丰林最后强调,教师之道在于启智润心,教师之学在于求是创新。教师只有在教育事业中去实践、去奉献、去创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职业幸福。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49290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