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桑锦龙:高质量教师学习“高”在哪里(现代教育报)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11-23

2023年11月17日--现代教育报

      近日,第三届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600余名中外研究者及实践者聚焦“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教师学习”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本报邀请此次研讨会主论坛主持人、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桑锦龙结合中外研究者的最新研究,为高质量教师学习廓形。
高质量教师学习“高”在哪里
 

桑锦龙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工作具有专业性、情绪性、创新性等特点,因而只有高质量的学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养,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什么是高质量教师学习,它究竟“高”在哪里?

高在“站位”
 
      教师是一种“职业身份”,教师学习与回答好“谁在培养人”重大问题息息相关。“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高质量教师学习就是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深刻理解“人民教师”内涵要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的学习。
 
高在“合理”

      教师学习是一种成人学习,它与未成年人的学习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例如,教师学习更多的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的学习,更加强调问题解决和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更加重视跨界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同时,教师学习与其他职业的成人学习,例如医生学习等也具有不同要求。教师从事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致力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事业。

      特别是当前世界对教师有了新期待。正如张民选、张馨元在《教师:世界的新期待》一文中指出:“近年来UNESCO、OECD、教师工会组织以及各国教师研究者们发现,教师应该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与职能。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运用者,更重要的是,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复杂世界的意义阐释者。”这就意味着,高质量学习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简言之,高质量教师学习就是遵循成人学习规律、教师成长规律、学科教育发展规律的学习。
高在“自觉”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委员会报告《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情境与文化》指出:“每个人的生命进程都受到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认知和生物性情境的影响。只有理解学习者的多个维度,如发展维度、文化维度、情境维度和历史维度,才可以理解人类学习的核心。”

      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特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已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为世界展现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和图景。教师高质量学习,必须重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国教育实践,充分认识历史、文化、情景因素对于教师学习的影响。例如,要深刻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更好地追寻、体认和践行中国传统教师哲学中的“师道”等,回答好“何以为师”这一制约教师学习的根本性问题。
高在“乘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党的二十大也作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如何做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推动教师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为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等,也是当前推进教师高质量学习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高在“有组织”

      中国特色的教研体系、教师教育体系等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解码”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视角,也为理解把握高质量教师学习特征提供了重要启发。当前,加快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实行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已经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部署。高质量教师学习就是主动融入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发挥好体制优势,聚焦落实“双减”、义务教育新课标、加强科学教育等重大改革的有组织学习。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AwMTYyOA==&mid=2650579768&idx=3&sn=63276620201f1e80084b77c510c2381f&chksm=82e7900bb590191d0d4a63e92e3c8fc891afa58c5d81a9d8d3fffc6a9f9e0aac174ab522ed1d&mpshare=1&scene=1&srcid=1117sYVO5fN1BVi2AMf84noK&sharer_shareinfo=0cd0ccb1be28c3542954cdefbcf58b1e&sharer_shareinfo_first=187619612c02df895e947808104907e1#rd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