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绿色园艺:拥抱学生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报)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6-06-23

  2016年6月20日 07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田野上去,到公园里去吧!正是这生命的清泉,将使您的学生成为睿智的研究者,富有钻研的、求知欲旺盛的人和诗人。”

   以“品园学艺、强体健心”为主题,以“提高生活品质、掌握生活技能、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2016年1月,北京教育学院“园艺心理课程开发”项目团队成立。据了解,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 “协同创新学校计划”组成项目,“园艺心理课程开发”项目通过园艺欣赏、植物栽培、园艺作品创作等活动,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综合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使师生通过自然环境思考生活环境,通过植物成长来审视自身的成长。项目启动半年以来,几所项目校各自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和活动,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种理念

   “用生命抚育生命”

   从自己尝试栽种土豆、画土豆成长图到回忆自己的成长、感恩父母的养育,史家实验学校三年(3)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班会课。“每次长出一个新芽,我就知道自己又长大了。我会加油,不辜负你的照顾和期望。”在班会上,孩子们化身为可爱的“小土豆”,向照料者表达心声。班主任车雨老师播放了孩子们的照片,看着自己从出生到一点点长大,就像栽种的土豆一样,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付出。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流淌开来,一个小男孩悄悄地哭了。一个小姑娘则把自己对妈妈的爱和感谢写在了卡片上。“母爱真是无私的,您就像冬日里的阳光,给我带来春天般的温暖,等您老了,我会像您养育我一样照顾您。”

   史家实验学校是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校之一。成为项目校之前,该校就将办学理念定位为“和谐·生态”,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教育,是史家实验学校陆军校长一直思考的问题。得知园艺心理项目后,陆校长主动联系申请,鼓励本校的四名专职心理老师与科学教师探索开展“我和水培植物交朋友”等一系列园艺心理课程,将园艺心理中“用生命抚育生命”的理念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抓手和有力支持。园艺心理课程开设一个学期以来,老师们感到孩子们的“耐心和责任感都比以前增强了,能够很快从亢奋的情绪中沉静下来,创造力也发展了”。

   “园艺心理并不是‘园艺’和‘心理’的简单相加,它强调课程整合和多学科的融合贯通。”“园艺心理课程开发”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伍芳辉强调,青少年在从事园艺活动、培育生命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趣味,体会生命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核心素养,园艺心理是生命、感恩、德育、美育等多个维度的有效教育途径。

  树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贯通

   2015年,北京市制订了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的课程计划,明确提出将综合实践课程定为必修课程。同时强调,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出出力、流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园艺心理项目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动手操作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几个项目校依照学校实际需要,和项目组共同确定各校的实施主题,做到“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

   和平里四小以园艺活动为核心,进行综合实践课开发,设立蔬菜和花卉种植箱,聘请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和图画记录植物生长。学校整合课程资源,不仅联系地坛公园等部门,设立中草药种植园艺活动基地,张莉副校长更亲自带领学生尝试水培豆芽。在张校长的示范带领下,孩子们最终成功培育出豆芽。通过与学校原有厨艺校本课程相结合,学生在母亲节当天为妈妈做以“豆芽”为主材的菜品,感恩妈妈的付出。东师附小校区将多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根据学生特点分为不同的小组,综合开展种植活动;和平里二小校区则以学校最具特色的紫藤花为主题,开展美育、感恩以及美食制作等主题教育活动。

   文汇中学的老师们运用植物要素进行心理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自然界拾取花瓣来制作干花拼贴画,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该校心理教师果静雅以园艺心理为内容,设计课程参加“京师杯”比赛,并为全区初中心理教师做公开课展示,引发东城区心理教师的积极反响和深入思考。

   半年来,园艺心理项目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为城区校开展园艺心理项目增添了信心。史家实验学校的谷思艺老师在考察感想中写道,“开展园艺心理活动需要用心设计,开发校园的每个角落。固然我们的校园无法有如此多的闲置‘田地’,但也许我们可以从一张小小的植物挂牌开始,从一块块小花圃做起……”

   作为郊区项目校,通州西集中学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绿地、绿意”为主题,开展《我与绿植共成长》等班级活动,在班级建设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等方面获得了初步经验。

   园艺心理项目从最初以项目组为主体,将理念和开展方式传递给项目校,到项目组引导,以项目校为主体,对课程目标、活动模式等进行梳理。项目组和项目校交替主导,共同开发并寻找使项目“落地生根”的契合点。在摸索实践中,园艺心理项目不再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中单纯的校本活动,而是学校“以校为本”,将国家课程重新贯通整合并最终形成的新课程形态。

  收成果

   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

   园艺心理项目以植物栽培为技术基础,为学校营造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环境。项目开展以来,项目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逐渐发现,“校园更绿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创造力迸发,幸福感提升了!”

   一些老师反映园艺心理项目为他们带来了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不但教室和办公室里增添了许多绿意,老师们的交流话题也从怎样上好课,扩展到了瓜果蔬菜种植、学生优势特征等。文汇中学的果静雅老师说“我每次参与项目工作,不论是考察学习、听课评课、交流研讨都觉得身心愉悦,倍感开心。逐渐地,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小小的盆景和精心搭配的鲜花,我父母家的阳台上有了几个大大小小的菜盆,种着辣椒、黄瓜、西红柿,我带孩子出去玩儿也更爱到大自然里去。”

   西集中学的王金玲校长发现,园艺活动让孩子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在种植过程中,孩子和老师一起关注生命。课堂上师生一起激动、平静、愉快、悲伤、悠闲、自得其乐!成功了激发热爱之情,失败了从中总结教训、借鉴别人方法。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和谐合作氛围。”

   更多的变化则体现在孩子们的身上。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自从开展了园艺心理项目,孩子们更有责任心了,每天来到学校总是先去看看自己的植物,为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而欣喜,为植物长势不良而焦急,为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而激动,开始明白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和学生一起栽种植物、做美食,老师发现原来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其实动手能力非常强,换一种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状态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原先并不起眼儿的学生,通过园艺心理项目收获了自信,有的学生甚至一跃成为了生物学科的“排头兵”。

   园艺心理项目是一个平台,孩子和老师们在这个平台上真情投入、探索参与。正如史家实验学校的杨红老师所说:“去触摸泥土、植物,其实与翻开书卷无二,于学生都是受教的过程,于教师都是施教的良机。学生们在与植物对话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变化,科学的奥秘、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快乐,他们的心灵会更健康、更阳光、更富有责任感。”

  延伸阅读

   “园艺心理”强调自然与人的有机结合

   “园艺心理课程开发”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伍芳辉: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变革,设立“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使我深感欣喜。我主动申报“园艺心理课程开发”项目,有机会再一次深度走进学校,和学校一起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展整合性课程实践。

   有趣的是,项目申报之初,我一跟别人提项目名称,几乎所有人都会略带惊讶或疑惑地问我项目是什么?我就会说,“园艺”就是种花种草的意思,“园艺心理”就是通过种花种草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其实“园艺心理”是一门科学,其来源和理论基础是“园艺疗法”,指利用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对人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在欧美、日韩等国发展迅速。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首先将理论系统引入大陆,成都树德中学最早将园艺疗法应用于学校。

   我们项目命名为“园艺心理”,强调将自然与人有机结合。在学校教育中,园艺心理项目可以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情绪、创意、身体”等五大方面有促进作用,既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交往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审美能力。园艺心理课程在中小学的开展途径是多样的,不但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式进行,也可以发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既能用于开展大型的学校团队活动,也可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管理和团体、个别心理辅导中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文/本报记者 雷灵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