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媒体聚焦 首页 > 内网新闻 > 媒体聚焦

在探索中构建国际理解教育新模式(现代教育报)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6-05-16

  2016年5月16日 A07版

   编者按:国际理解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在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中推行的一种国际素质教育。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将国际理解教育列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九大能力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纷纷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几日,在北京教育学院参加“国际理解教育专题工作坊”培训的64位成都武侯区的校长和教师们,度过了兴奋而又充实的几天。短短几天时间,老师们进行了理论讲座、观摩体验、研讨交流等多个环节的培训。通过异地培训“取经”,深度体验交流,成都市武侯区的校长和老师们对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了全面的体验认识,为区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获取了经验和支持。

   国际理解教育要以传统文化为基

   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旨在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动。作为核心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被诠释为“全球视野”和“尊重差异”两个方面,从观念上着意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多元文化差异,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国际理解教育。她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应该促进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产生;另一方面应该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他国发展状况和对本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承担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国际理解教育并非一味建立在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之上。北京教育学院的程张认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才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中小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并把握传统文化。

   基于建设世界城市和培养青少年国际意识的目标,北京市率先在我国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探索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策略。1999年,北京教育学院以院级集体重点研究课题方式,在北京市率先开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研究。2004年,北京教育学院开始进行北京市地方课程《国际理解》的教材编写,历时七年开发出八本教材,供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

   教材诠释了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从墨西哥宽沿大帽到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白色小帽;从尖顶建筑到平顶房屋……《国际理解》教材将丰富的国际和民族文化实例,按照知识和能力培养两条线索进行编写,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统一性的内涵。编写者按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过程选择内容,并在每课结束后安排“学习评价单”,引导学生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思考,受到教师好评。

   只有具有国际理解观念、能力和知识的教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tangle!”在清华附中国际部的一堂英文观摩课上,外籍教师大声说出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却没有对抽象单词进行讲解和释义。外籍教师要求学生闭目思考一两分钟以后,再说出自己联想到了什么或将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到该词。学生踊跃发言的情况惊讶了观摩听课的成都市武侯区的老师们。正当老师们等待后续教学环节的时候,外籍教师竟带着学生们来到了图书馆。外籍教师将任务单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图书馆里找寻之前所学单词的内容。状似随意的课堂教学背后,蕴含着外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理念。也正是这种理念给参加国际理解教育培训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专家引领——观摩实践——文化体验——成果展示”是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的几个重要环节。2008年,北京教育学院开始开展针对北京市国际理解教育教师的专题培训,截至2014年,共培训北京市中小学教师400余人。2013年,为深圳福田区培训国际理解教育骨干教师80余人;2016年,为成都市武侯区培训国际理解教育校长和教师64人。

   国际理解教育渗透于多个学科

   从2008年至今,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地域的老师们带着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好奇和兴趣参加培训,又带着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入了解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通过集中培训,学员老师们的国际理解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相关理念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课程。

   2010年,30篇精心挑选的论文被结集成册,成为参加“北京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老师们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模式的印证。其中的一些老师在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完成课标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化了学习内容和体验。另一些学校和老师则利用国际理解教育提升了特色校本课程的育人成效。

   海淀区西颐小学在小学京剧课中融进国际理解教育,利用班中有韩国学生的这一资源优势,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学唱和体味结合起来。让韩国学生谈自己从初学京剧感到奇怪、好笑到了解、喜欢的过程,并让韩国学生身着民族服装弹唱《阿里郎》,引导学生以尊重的态度欣赏自身传统文化和别国文化。北京市十一学校、清华附中等学校在模拟联合国的活动中实践国际理解教育,营造国际环境和事件的氛围,学生通过各自扮演国家角色,迅速而自然地体验不同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从而消除误会,摆脱狭隘眼光,养成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多元心态。

   国际理解教育培训激发了学员老师进行实践的积极性,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高伟老师表示,“课堂教学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为了把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理念——‘对祖国的爱,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从全人类利益出发学会宽容,学会求同存异’传递给学生,我在音乐课上有意识地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把音乐内容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使民族精神教育在课堂上更自然贴切、富有成效。”

   专家观点

   李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在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互联网和信息化、人口流动扩大引起的国际移民现象空前增长以及西方文化、体育等国际流行的趋势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一流教育的特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集中在发现差异,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上。而对于高中阶段以上的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则着眼于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等问题,最终培养出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青年一代。

   王远美(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其前提是承认人类的相互依存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互动和交流都得到了强化,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大势日益明显。培养人们通过积极的合作,对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建立共存、共生、求同存异的和谐意识和理念,探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国际理解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全球视野,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让中小学生通过对话、参与、体验、感悟,建立理解、和平、共生的核心观念,促进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