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3-31
随着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的深入推进,首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3月29日,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学院承担的2025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以下简称“2025年体育场景式育人项目”)开班典礼在北京教育学院举行。开班典礼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志勇主持。
在去年项目实施基础上,2025年项目继续紧扣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发展的场景式育人理念,以“体育八条”新理念、新赛道和新要求为指引,聚焦主题单元教学和体能实践活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探索拓展体育教学应用新场景、新模式,为“强体魄、强心智、强担当”的未来人才培育提供场景赋能行动。
开班典礼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建新致辞。他表示,北京市把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北京教育学院承担的2025年体育场景式育人项目突出了“场景真、任务实、重创新”的特点。希望体育教师借此项目,一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新的研修方式、组织形式、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创生出辐射带动区域体育教师发展的课程资源。二要实现教学能力提升,切实提升体育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助力首都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善于运用科技赋能,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让新技术、新模式在场景式教学中验证、迭代,实现以智助教,以智助研。
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潘建芬教授从背景与主题、内容与目标、组织与支持、进度与成果四个方面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解读。
今年,围绕打造“出汗的体育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目标,项目设置了指向主题单元教学的“核心素养模块”与指向体能实践活动的“身心强健模块”。在核心素养模块中,基于新课标设计了基本运动技能单元、体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五个方面的课程,涵盖大单元、“三大球”教学、大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游戏性练习和教学比赛、运动教育等多样模式,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体育教学质量。在身心强健模块中,基于运动改造大脑、强健体魄的理念,开发课间一刻钟微运动、文化课微运动,开展体测薄弱项、薄弱生强健行动、育心强心行动等,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干预效果。同时,2025年体育场景式育人项目强化思政引领,设置深化通识强化课程的“素质能力模块”,以践行教育家精神为指引,面向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开设思政课程、理论课程、研究课程等,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养。
会上,排球专题班实践导师、特级(正高级)体育教师李京兰,通州区体测薄弱生体能训练营专题班学员王腾分别作《让体育成为生命的礼物》《书写新时代体育教师的荣光》发言。与会领导为实践导师、实践基地校颁发证书。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张志华作总结讲话,以《北京“体育八条”新理念、新赛道和新要求解读》为题作培训第一讲。他指出,体育是五育之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育八条”的出台具有可量化、可操作等特点,涵盖了新理念、新赛道、新要求。其中,体育新赛道包含三大球教学、班级赛和健康师建设,新要求则是针对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提升,在保证课时、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两小时、针对薄弱学校学生和项目精准施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体育八条”强调体教融合,目前部分区和学校已开展了实践,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调整教学方法。希望参训学员们积极参与场景式育人课程资源开发,为落实“体育八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贡献力量。
据介绍,2025年项目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项目在训学员、基地校教师等,共同打造主题单元教学示范课148节,生成体能实践活动256个。市级教学示范课同步全程直播,方便首都广大体育教师“追课如追剧”。项目提供市区校同步全员参与机制,全市每一位体育教师均可通过提交报送课例视频、课时改进方案等,成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育人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身心强健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相关职能处室有关人员参加开班典礼。北京市各区教委体卫科科长、体育专干、体育教研员,体育特级(正高级)教师以及培训学员共计300余人参加开班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