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区校实践 首页 > 区校实践

构建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

来源: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 时间:2019-07-02

郭秀平[1]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北京,100078)
 
一、研究背景
1.中高考的变革
近年来中高考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重大变革,一方面,学生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定制教学。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内容的考察在中高考中不断增加,要求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类、体验类课程。显然,单纯的校内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当前教师队伍出现的结构性、资源性短缺要求我们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很大的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区域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当前,新课程改革走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要求教师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具备在学科之间建立关联、架设通道的超越学科界限整合能力,同时既要有上位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有下位的课程执行能力。如此艰巨的教师培训任务单靠一所学校很难完成,必须依靠区域的力量,通过区域教育组织来进行教师培训。
3.世界教育集群发展
世界教育集群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和印度。 20世纪60—70年代,智利、秘鲁、哥伦比亚、赞比亚、肯尼亚相继建立教育集群。80年代,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建立了教育集群。90年代,柬埔寨、新加坡、泰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教育集群。世界教育集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集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解决教师的集体备课、合力开发课程、教育理论研修、教育技术设备使用等方面培训及经验交流发挥了显著作用。
4.北京方庄教育集群发展
2010年5月,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为龙头校,涵盖北京方庄地区27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的方庄教育集群建立。作为北京市最早建立的教育集群,八年来方庄教育集群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抱团取暖”式的、以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初创阶段,以集群课程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以打通各学段学生出口、改变区域教育结构为主要任务的深化阶段。方庄教育集群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区、家长和学生的好评,获得了市区政府肯定,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一是通过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系统、完善的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二是探索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建设的策略和措施,推动机制高效运转,全面提高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的效果,全面提升集群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三是为其它教育集群、学区、教育集团进行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借鉴。
2.研究意义
一是通过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以能够适应中高考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是通过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使方庄教育集群的校本培训更加高效,全面推动教育集群的深化发展,实现方庄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三是为其它教育集群、学区、教育集团提供借鉴。目前,丰台区已经建立了8个教育集群,并计划将来在全区全面实行教育集群制。全国其它地区也开始了教育集群的实验。方庄教育集群的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能够为其它地区的教育集群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能为学区制和教育集团的校本培训提供借鉴。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1.教育集群的概念及特性
本研究认为,教育集群是一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基于自主性、内生性需求,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区域内的优质学校牵头,通过创设一个丛林式的区域教育生态系统,以多元化的特色教育满足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力图满足集群人个性选择学习需求、由各个领域的教育特色品牌组成的教育丛林生态系统,是一个致力于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的“自组织”。
教育集群吸取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办学的优点,避开其不足,形成自己地缘性、生态性、内生性、自主性、社区性、开放性的特点。地缘性,教育集群不是依托行政区划,而是注重地理位置上相邻和地域文化的相近,具有合作办学的地缘优势。生态性,教育集群强调的是尊重每所成员校既有存在,各成员校有权保持本校的办学特色,成员校之间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集群成立后,成员校的法人地位、办学性质、人事关系、资源所有权都不变;龙头校对成员校无强制约束力。他们互相尊重,共赢共生,自然生长。内生性,教育集群的发展动力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而是源于集群师生的内在发展需求。自主性,教育集群各成员校不仅自主办学,而且对于集群组织的各种活动,各成员校可自主决定是否参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参加。社区性,教育集群加强与所依托的社区联系,形成社区与集群互相支持的局面。开放性,教育集群并非自我封闭,而是积极与区域外教育组织进行交流,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梳理教育集群既有研究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法针对方庄教育集群教师培训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对方庄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机制及建设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方庄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机制建构
根据教育集群的治理和运行特点,方庄教育集群建立起了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集群教师培训运行机制。
1.整体运行机制
教育集群教师培训以生态性、内生性、自主性、地缘性、社区性、开放性为整体运行机制,即集群教师培训坚持互相尊重、共赢共生、自然生长的生态性运行;坚持培训动力的内生性,不强加外部力量推动;各成员校自主参加培训活动;坚持培训活动的地缘性,活动基本限制在方庄地区;坚持培训的开放性,积极与区域外教育组织交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不断吸收营养来发展自己,同时避免培训的同质化和近亲繁殖。
2.第二层次运行机制
在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整体运行机制下,建立了第二层次的教育集群教师培训运行机制,作为整体运行机制的支撑,即教育集群干部培训机制、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机制、教育集群班主任培训机制。
3.第三层次运行机制
该层次是为保证第二层次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而建立的。在教育集群干部培训机制下,建立了集群校长培训机制、集群中层干部培训机制、集群年级主任培训机制;在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机制下,建立了集群教科研骨干培训机制、集群教师智慧培训机制、骨干教师集群流动机制、集群教师跨学段培训机制、集群教师跨学科培训机制、培训集群联动机制;在教育集群班主任培训机制下,建立了集群青年班主任培训机制、集群骨干班主任培训机制。同时,有些第三层机制交叉同属多个二级机制。例如,三级机制中的集群教师智慧培训机制、培训集群联动机制,同属于集群干部培训机制、集群教师培训机制、集群班主任培训机制三个二级机制。
4.评价机制
为保证集群教师培训机制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正视并及时改进培训中的问题,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和活力,方庄教育集群建立了教师培训的评价机制,分为过程评价机制和结果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包括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社区评价、学生评价等。特别将学生评价也作为培训评价维度,让学生参与对教师培训效度的测量,使评价体系相对更加科学、完善。
三、方庄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机制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方庄教育集群采取了有效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教师培训机制建设,保证了机制的便捷、畅通和运转高效。
1.共享性建设
资源共享是集群教师培训机制的一个基本功能。方庄教育集群从资源、信息、经验、智慧、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共享性建设。
(1)集群骨干教师资源共享
方庄教育集群实行集群骨干教师共享,集群提供骨干教师信息,积极帮助联系、协调,推动集群老师自发结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了教师培训教师模式,推动了集群教师教研的有效开展。对于一些小学科,专业教师人数较少,甚至一个学校仅有一个学科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集群骨干教师资源共享,使这些小学科也可以开展真正的教研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如刚获得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的两位教师分别来自小学科历史和生物两科。
(2)专家资源共享
根据实际情况,集群积极聘请专家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所有专家培训课程利用集群云平台提前发布通知,告知所有集群校和每一个集群教师,实行集群共享。六年来,方庄教育集群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师研修培训40多次,2300多人次参加。例如,2012年集群购买了美国耶鲁视线课程,对集群成员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两年总共授课146节,促进了集群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卡耐基培训、音乐新体系培训、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培训学习(cop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SCL)培训、教育叙事培训、体验式学习培训、名师大家进校园等,成为集群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发动机和教师智慧的源头活水,使教师能够在动态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同行和名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第三空间共享
教师的第三空间是指介于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工作空间(第二空间)的过渡空间,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休闲、放松、娱乐的空间,更不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体现,而是一种陶冶情感、滋养心性、提升智慧、促进个人教育生命成长的积极健康的专业发展空间。第三空间的建设往往需要较大的投资,如音乐厅、健身房、篮球馆、休闲花园等,往往一个学校难以承担,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学校。方庄教育集群在努力打造第三空间的同时,采取了第三空间集群教师共享措施,各集群校的第三空间面向集群所有教师开放,使集群老师能够随时随地拥有能使自己的精神彻底休闲放松的栖息之所和灵魂的安放之处,使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享受和审美的过程,教师的三种空间之间能够达成和谐与平衡,从而引发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推动集群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提升。
2.有效耦合性建设
(1)自组织建设
方庄教育集群鼓励老师们自主建立各种形式“自组织”教师发展共同体,各共同体自行选举负责人,制定章程、培训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处在“自组织”中的教师能够自由交流,通过与自我和他人进行对话而找到自我认同,实现真正的对话与合作,提升有效耦合性,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例如,2013年集群新入职青年教师自发成立了“青年班”,自主选举的“青年班”班长组织进行了充分调研,明确了青年教师当前迫切需要是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指导;集群根据该需求,帮助联系集群多名优秀班主任与“青年班”教师进行交流、座谈,收到很好效果,深受教师欢迎。
(2)跨学段培训
方庄教育集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打破学段界限,打通年级壁垒,进行跨学段培训,强调各学段的相互协调和有效合作,共同创造学生成长自由通道,实现了“纵通”。同时,跨学段培训也增强了集群老师的相互了解,推动了集群文化的融合,增强了集群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了集群教师培训的有效耦合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3)跨学科培训
方庄教育集群教师培训采取了跨学科综合培训的方式,打通了学科间界限和隔阂,使老师们的学术视野和精神境界更加开阔,触发了灵感,启迪了思维,实现了“横通”。不仅使老师们提升了知识、技能和智慧,还增强了彼此间的有效耦合,使教师们从精神与心灵的参与中得到启悟与灵性,从而产生不断提升动力。
3.生态性建设
(1)集群教师生态性流动
在以往实践中,轮岗使教师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文化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新的生态系统短时间内难以重建,必然会引起教师水土不服,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自我效能感更低,职业倦怠更加严重。
方庄教育集群具有的地缘性特点使集群内的轮岗只是使教师上课地点和学生有所变化,教师的编制、岗位、家庭、通勤、生活、人脉关系都没有变化,没有产生像再就业一样的困难,且校际间距离近,只是是多了走些路,还锻炼了身体。集群内的教师轮岗使老师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没有产生阻力,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特别是不同质学校间的轮岗,不仅解决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还使老师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有利于老师间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例如,北京十八中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老师合作教学活动,使十八中教师领略了艺术专业学生的文艺风采,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还受艺术学生高情商所启发,推动了师生情感培育能力的提升,提高了自身情感教学水平。
(2)集群教师生态性培训
方庄教育集群实行生态性的集群教师培训。集群云平台提前将培训信息发送到所有集群校和每一个集群教师,是否参加及参加人数自行根据实际决定。提前报名只是为根据参加人数安排活动场所,既不进行考勤,也不要求参加者上交培训反思、总结等材料,不增加参训老师的负担。培训完全是教师和学校的自觉自愿行为,集群仅起沟通平台的作用,集群组织机构则是加强了交流的契合性。这种生态性教师培训深受教师欢迎,调动了教师培训积极性,每次活动都有许多教师参加,且学习的效率非常高,切实提高了集群教师培训实效。同时,这种方式也倒逼培训者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针对性,以吸引更多教师参加培训。
4.动态性建设
(1)教师培训集群联动
方庄教育集群采取集群联动方式进行教师培训,多次承办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教师交流活动,邀请名师大家到集群内交流观摩,让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重新审视自我教育教学,并有机会得到名师点拨,得以快速提升。例如, 2014年3月,方庄教育集群承办了全国中小学名师发展论坛,17位国内基础教育名家、名师、特级教师献上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和示范课,给与会集群教师带来了深深的启迪。语文分会场上,来自集群的特级教师和来自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分别为大家展示了《小石潭记》一课,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名师盛会内容丰富,既有老师们喜闻乐见的鲜活课例和案例展示,也有以讲座形式开展的理念层面高端引领,让老师切身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一流教师是如何上课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明确自身的发展空间。                
(2)集群内外同课异构
方庄教育集群充分利用集群优势,积极开展集群内外的同课异构活动。例如,2016年4月中旬,方庄教育集群开展了“集群化背景下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47位集群教师参加,涉及初中13个学科、高中11个学科。一方面展示了集群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和水平,另一方面体现了集群校之间的教学互动和资源融合,对集群老师有很大的激励和鞭策,成为一次非常有效的“群内教研”。
2016年9月23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地骨干教师齐聚方庄教育集群进行国家课程同课异构,与集群内教师分别用不同方式教授同样的内容,他们独特的讲课风格与教学方法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授课教师教学功底深厚,教学艺术精湛,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学科课堂的魅力。不同的课堂建构模式、迥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最后趋于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成为了一道丰厚的“学术大餐”,使听课教师深受启发。
5.目标明确性建设
方庄教育集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首先根据新课程理念和集群实际确立了集群教师培训的目标,即培养一支“明慧•博雅”的教师队伍,要求集群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信仰,具有世界眼光和未来视野;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还要拥有端庄、典雅的气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广博大的胸襟;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道德的表率。集群教师培训目标通过集群云平台、集群组织机构和各种集群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使每一个集群校、集群教师全面了解,使集群教师培训机制目标十分明确,推进了集群教师培训的效果。
6.动力同向性建设
方庄教育集群还积极主动加强与所在社区的联系和互动,努力建设社区支持教育、教育辐射社区的生态文化圈。如不定期地邀请社区内的成功人士和名人到学校开设讲座,聘请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开设选修课,举办校园开放周,与社区联合举行文化活动等。集群的方庄书院有效沟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但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居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凝聚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场所和提升区域文化品质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7.传递畅通性建设
(1)简约畅通的扁平化治理机制
方庄教育集群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负责集群事务的指导和监督。集群的具体事务如内外联络、课程研发、教育测评以及资源开发等工作由集群组织机构负责,即一处(秘书处),二部(联络部、资源部),三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测评中心)。集群的重要信息通过集群云平台短信平台直接发给所有集群校,同时发送给每一个集群教师,集群校和集群教师也能够通过集群云平台及时进行反馈。这种扁平化治理机制有效解决了集群的传递畅通问题。
(2)培训过程输出与输入平衡
方庄教育集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的输出端建设,不仅努力提供教师与专家交流、对话的机会,还积极打造教师自我表达平台,努力打通教师传递信息通道,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尽可能地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积极主动探究有利于自己专业成长的关键因子,使教师在全新培训舞台上舞动身姿,秀出精彩,达成输入与输出平衡,并不断打破平衡,走上新的更高级平衡,从而推动培训效果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也收获了自信、融洽的同伴互助关系,感受到自我发现的培训魅力,提高了培训的积极性。
(3)重视培训过程目标
方庄教育集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注重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教育、教学叙事,注重体验、探究,使每一个参与培训的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叙事中共鸣,在活动中感悟,在分享中提升,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触动真实的内心,感悟教育的真谛,体验培训的乐趣和成果。培训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组织者都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使老师们培训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使整个培训过程持续高效。教师们在情理交融中将亲和力和专业性相结合,进一步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整个培训成为教师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过程,使教师获得职业自信心和认同感,并促使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4)翻转式培训
方庄教育集群进行翻转式教师培训,培训流程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将专家的讲授和指导放到了培训流程的最后阶段。在培训的开始阶段,专家作为平等的一员,全程参与老师们的活动,与老师们共同体验、共同探究,不断启发老师们进行思考,使问题不断聚焦。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教师培训需求,明确“学情”。由此,后期讲授和指导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同时,也使教师与专家能够打破隔阂,融洽关系,做到畅所欲言。
学校领导在培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由“巡查者”、“监督者”变成了“服务者”和“参与者”,培训完全由老师们自主进行, 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人都是主角”,调动了教师培训的主动性,引发了教师专业自发性提升,推动教师思维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
8.智慧性建设
方庄教育集群建立了集群云平台,云平台拥有资源共享、及时互动、评价统计等功能,设立了课程动态、慕课中心、师训园地、兴趣导航、社会实践、场地预约、家长论坛等栏目。例如在慕课中心,集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精品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微课视频、作业设计等进行分类存储,对集群师生开放。通过统计点击量,可看到哪些课程最受师生关注。通过即时互动功能,可了解集群师生为什么关注这些课程,从而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修订,提升教学针对性。目前,集群云平台已经储存两万多节微课,形成了一条全新的教育、教学资源生态系。集群还引入了“名师课堂”,充分利用录播教室、网络直播、点播技术,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和意义,也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围墙壁垒。通过集群云平台,形成了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的集群课程体系。集群教师可以自主参考集群内其他教师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集群教师间交流,开阔了集群教师眼界。
9.开放性建设
方庄教育集群作为丛林式区域教育生态系统,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需要不断吸收营养来发展自己。开放性建设也可避免教师培训的同质化和近亲繁殖,也是培养集群教师世界眼光和未来视野的有效途径。因此,方庄教育集群积极与外界进行交流,2016年10月,方庄教育集群教师代表赴台湾参加2016年《两岸城市教育论坛》活动,与台湾自主学习联盟签订友好协议。10月31日,方庄教育集群与美国大学国际教育联盟合作学校十八中举行签约仪式。
10.内生性建设
方庄教育集群不强制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倒逼培训者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水平,以吸引更多的集群教师自主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要求培训者积极进行需求侧建设,积极研究集群教师提升需求,根据需求来展开培训。例如,2016年9月23日的集群同课异构活动,集群云平台提前发布信息,进行广泛宣传。高水平的培训活动吸引集群老师们踊跃参加,无法亲自进课堂听课的教师亦在会议室观看视频同步转播。
四、研究结论
方庄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以教师专业自发性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明慧·博雅”的教师队伍为培训目标,以生态性、内生性、自主性、地缘性、社区性、开放性为机制的运行特点,以集群秘书处、资源部、联络部、课程研发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测评中心,以及集群云平台为培训平台,在集群理事会的指导和监事会的监督下开展集群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方庄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构成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以生态性、内生性、自主性、地缘性、社区性、开放性为运行特点的整体运行机制。第二层次的运行机制,作为整体运行机制的支撑,包括教育集群干部培训机制、教育集群教师培训机制、教育集群班主任培训机制。第三层次运行机制为保证第二层次运行机制有效运行而设,有些第三层机制是交叉同属二个或三个二级机制。
为保证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方庄教育集群建立了教师校本培训评价机制,包括过程评价机制和结果评价机制。为确保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高效运转,方庄教育集群进行了共享性建设、有效耦合性建设、生态性建设、动态性建设、目标明确性建设、动力同向性建设、传递畅通性建设、智慧性建设、开放性建设、内生性建设等机制建设,探索了机制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方庄教育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确保了集群教师校本培训实施的真实、高效、便捷、畅通。集群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使方庄教育集群的教师校本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群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提升,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学生、家长和社区对老师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推动了方庄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 作者简介:郭秀平,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科研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